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导演 银幕背后的艺术家

转载自《升学情报 42》,2009
专访|黄嘉慧
分享|黄巧力
毕业于马大,主修电影。椰楼映画的创办人之一,身兼导演、监制、制作人等职。

film-director-2

自认是一个很典型的马来西亚华人的黄巧力,在新村长大。小学的时候,黄巧力被送到华小念书,然后到改制中学继续他的中学生涯,高中时转入国民中学,毕业后成功申请进入马大念书。从表面上看来,黄巧力的确过着典型大马华人的生活。然而思想细腻、感情丰富的他非常关注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国土。“对于这片土地,我有话要说。”简单的一句话,将黄巧力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表露无疑,更不难让人明白为何他有今天的成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执导多部本地电视剧与纪录片的黄巧力在学生时代已是个创作才子。文章、绘画、词曲都是他的创作领域。在中三开始填词作曲,先后成立了“汽水盖” 创作小组以及马大“摇篮手”创作歌曲工作坊。黄巧力通过这些创作,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黄巧力的创作生涯让他清楚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大学时期,他已经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决定往影视业发展。“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了所有我所喜欢的艺术——文学、音乐、诗歌、摄影、表演艺术……”找到了方向的黄巧力自此没有回头。

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功
大学毕业后,黄巧力就成为了副导演。这听起来是那么地令人振奋,让人梦寐以求的“结果”。然而,这个“副导演”的名衔并不是从天而降的。黄巧力回忆起大学的生活说道,“以前,大学是四年制的,每一年都有一个三个月的长假。每一次的假期我都会参与一至两部影视制作,争取机会学习……”每一次学校放长假,黄巧力都跟随教授或讲师去拍电影、电视剧;他甚至到过制作公司当个“包山包海”的助理,负责摄影、剪接等工作。

黄巧力大学毕业时,正是影视业发展蓬勃的时候,许多香港导演都陆续来到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发展。而黄巧力在大学一点一滴累积的经验,使他比其他社会新鲜人具备优势,让他得以成为副导演。黄巧力对这个行业的热情与主动,更让他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升格为“导演”。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本地著名长篇电视连续剧《己子当归》,还有《家在马来西亚》、《扎根》、《活在我乡》、《我来自新村》等脍炙人口的本土纪录片,都是黄巧力的作品。

1999年,黄巧力导演的作品——《犀牛的性困惑》——荣获第九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大奖提名。这是一部小制作的纪录片,而其他被提名的纪录片都是来自其他强大的制作公司,这对于刚出道不久的黄巧力来说,不但是一个肯定,更是一针强心剂。“好的作品不一定需要很大的资金,最重要的是,你是一个有心人,而且懂得掌握技巧、知道如何去拍一部感动人心的作品。”黄巧力有感而发。

去年,黄巧力的作品却面对着峰回路转的命运——《家在马来西亚》遭禁播。虽然禁播一集后就解禁,但这一次的禁播风波让他更确定本身的使命。这事件让他了解到,他需要拍摄更多的作品来反映马来西亚这片土地,同时也让他不断反思,要如何去做一个节目、去构思更多的拍摄手法、寻找更好的方式来传达讯息。

现在,“黄巧力”在影视界是个响当当的名字。然而,在这10多年的导演生涯中,让他无法忘记的是12年前的一场经济风暴。那时的他刚入行不久,是位新晋导演。“当年,我亲眼目睹整个影视行业几乎被经济风暴打倒”。据黄巧力形容,当时有6、70%的的导演失业,其中包括他的导师,还有一些备受同行敬重的前辈。而他,却是没被这个风暴刮走的“幸运儿”。“要当导演一定要不断精进自己,当大潮来时,才得以幸存。”黄巧力不忘劝勉想要当导演的读者。

职业百科

快来留言! "导演 银幕背后的艺术家"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