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大学之为大学

(原载《升学情报 8 》,2001年)

~ 黄美樱
~ 新纪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
~ 现为诉求工委会行政事务员

以前,当我还是中学生时,就非常地向往大学里那自由、多彩的生活,可以自己作决定、可以开始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只觉得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一直到我真正中学毕业时,嘿,我开始烦恼了!烦什么呢?好多,最直接的如读书还是就业?读书要读什么?什么科系是我的兴趣?还是就跟着父母的决定,念他们所选的科系?就业又要做什么?有什么是适合我现在做的?……反反覆覆,想来想去,还是回到原点∶我到底最想要什么?最后,我终于作了一个--对我自己来说--很重要的决定∶我要读书。因为我认为,不论我作什么决定,最后我还是要对自己负责。既然如此,何不趁着年轻有本钱时,尽量去吸收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东西,过我所向往的生活,并从中寻找心中的那一个“点”,那一个还未定型的“点”!

就凭着这样的想法,开始着手去索取各大学的资料,各学科的介绍,从中认识各种不同的校园,并由此创造出来的各种不同的文化。对这些非常的感兴趣,但对“大学”仍然有着很模糊的见解∶一个容纳很多人,很多文化,让很多不同的想法交流的地方。最后,我并没有成功进入大学,反而进入了一所新创立的学院。除了一些现有的设备和工作人员之外,就都没有了。一切从零开始。(当时许多朋友都不以为然,认为这样新的学院没有什么好东西,纷纷劝我转念其他学院。偏偏我却死脑筋,认为这才是真正可以发挥的场所。)

真正开始对“大学”的理解,也是在学院的这一段时间。当时接触了一本我认为很重要的书∶《大学之理念》,作者是金耀基教授。他曾经在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中,不是在大学读书,就是在大学教书,也因此让他在这样的一个文化氛围中,对一个问题作了一次较有系统性的研究,那就是∶“大学之为大学”。

在这样的一本书中,提出了很多“大学”的起源,许多哲人长辈对“大学”的理念。这些都是很重要的看法,可以帮助我们对大学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大学有更好的发展及发挥。当然,大学并不是如此表面上可以了解清楚的,理论只是帮助我们更快的理解,实际经验则因人而异了,毕竟每个人的看法、角度、作法都不竟相同。换一个说法,大学其实是一个实验剧场,可以在这里作任何的尝试。而首先必须从自己出发。

回到前面所提到的,大学是一个开放自由、多姿多彩、热闹、生气蓬勃的地方。是谁让大学有这样的精神面貌?是谁来决定让大学有各种不同的层面?答案是∶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校方管理层、学术人员、教授、讲师、学生;甚至是校园外的社区成员,都将决定校园的文化。所以,身为校园中的一分子,我们赋予这所大学什么样的精神,她将呈现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所以,大学是不是只是训练技能的场所,还是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培养,是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

回到自己,扪心自问∶我到底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大学生/大专生?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因为要过生活的是你自己,旁人充其量只是提供意见参考。中学之后的生活更大层面上,是需要自己去规划、去开创的。

最后,谨以金耀基教授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

“一个大学生应该对人类知识文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对自己民族的学术文化有一基本的欣赏与把握,同时,他应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一种对真理、对善、对美等价值之执着的心态。”


快来留言! "大学之为大学"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