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展 留學海外 獎貸學金

{"pagination":"true","pagination_type":"bullets","autoplay":"true","autoplay_speed":"5000","direction":"horizontal","auto_stop":"false","speed":"2500","animation":"slide","vertical_height":"","autoheight":"false","space_between":"0","loop":"true"}

“不务正业”?!

《 搭建桥梁: “不务正业”?! 》
~ 主编/黄天赐

如果有人说你不务正业,从正确的字义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们特别给“不务正业”,加上了引号(“”),表示语带双关;然后我们又在后面加个问号(?),表示这当中具有不确定的含义;最后,我们再加个感叹号(!),表示这里头还有惊人的讯息。

“不务正业”?!谁会“不务正业”?为什么“不务正业”?怎样“不务正业”?这是在本期《升学情报》,我们想和大家探讨的课题。如果你对周围的就职人士做个学历和职业的调查,你会发现原来身边“不务正业”的人可真不少,意思是说:有许多人所从事的行业和他们当初所修读的科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念法律的去搞教育、念工程的去做生意、念心理学的去卖保险……

为了制作这个“不务正业”的专题,我们特别走访了我国著名的求职中介–jobstreet.com,在和其首席营运员Suresh先生的畅谈之中,发现这家赫赫有名的“职业专卖店”,竟然有多位高层人员都是“不务正业”之士。其中就包括了眼前这位日理万机的首席营运员,他所拥有的学历资格竟是机械工程学士;此外,这家机构的创办人兼总裁,原来也是一名工程师。

读到这里,许多学生可能开始觉得很疑惑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升学情报》不是常常教我们规划生涯,要想清楚志向再决定主修科系吗?这个原则绝对没有错,但是生涯规划的理论也告诉我们:人会变、事会变、世界也每天在变化!所以有一天,你拼了老命,挤破了头,终于让你踏入了马大医学系的门槛,毕业后你却舍弃医生的白袍,跑去卖保险,请不要觉得太过不可思议,因为真的大有人在。

“不务正业”?!到底是对或错?请读读本期的情报专题,再仔细思考一番,可能有一天,你也成为一名“不务正业”之士。
——————————————-

《 前言 》
配合这一期的情报专题,升学情报工作室特别采访了一名“在大学时修读医科,毕业后却跑去当保险从业员的朋友”、一名“念微生物学却成为全方位歌手的马大毕业生”、一名“弃律师而跑去当老师的法律毕业生”和一名“在纽西兰修完植物学学位却回国开办‘爬山学校’的爬山专家”。相信大部分人听到这里,免不了都会睁大双眼、用高分贝的嗓音疑惑地问:“怎么可能?这岂不是‘不务正业’?”

且听听其中一位主角怎么说:“大学不仅提供专业层面的学习,同时也是提升个人能力的环境,而后者不局限于任何职业都能体现出来。只要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精神追求的意愿,‘不务正业’也是值得鼓励的!”

您个人的生涯规划是什么呢?资深辅导员李志祥认为,生涯规划能协助人认识自己,理解自己;学习掌握资讯,认识寻求资讯的管道,进而选择自己属意的课程与工作。

不过,人的一生充满变数。倘若有一天您发现您所选择的领域不是自己的最爱时,不必过于慌张,请相信,在您人生的转角处,有另一条路等待您去开拓。

前提是,您必须懂得运用在大专所学过的诸多知识和技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才可以在各行各业无往不利。
——————————————–
《“不务正业”背后的意义–探索自己,认识就职市场》
~ 分享/李志祥、尤芳达、Suresh Thiru
~ 专访/黄天赐
~ 笔录/郑翠霞

“不务正业”是个人不断调整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越来越接近适合自身的发展的成熟历程。

在当今的社会里,“不务正业”已成为愈来愈普遍的现象,其中最显着的例子,就是有许多毕业自各领域的大专生,纷纷投入保险界。针对这现象,《升学情报》特别专访了李志祥(资深辅导员)、尤芳达博士(多媒体大学资讯工艺系系主任)和Suresh Thiru(JobStreet.com首席营运执行员),或从个人生涯规划的角度,或从职业市场、教育的角度,探讨“不务正业”所蕴藏的意义。

个人特质与职业配对不是“一对一”
李志祥表示:“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去看,‘不务正业’并没有什么不对。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人去认识自己,同时也去认识外在的职业环境,再配合两者,选择当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可是,当下的决定并非不变的。在成长的历程中,经验会不断累积,性格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兴趣也会随之变化。”

他指出,促成“不务正业”的具体因素有两点:其一是个人的特质和职业的配合度并不是“一对一”的,每一种性格类型的人,可以从事很多种不同的行业;此外,外在世界及就职市场非常多样化,而且变化越来越大,导致大专生的选择越来越多。

新兴行业纷纷涌现
针对就职市场的多样化,尤芳达博士表示认同:“大学路口窄,社会出口大,大学开办的学科总比不上就职市场的百花齐放。再加上我们的社会已经趋向知识型经济体系,只要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技巧、善于分析,并懂得寻找资源解决问题,转行就不是问题。”

他以资讯工艺系的毕业生为例,该系的学生若想要转行,会比其它科系的毕业生占优势,因为现今资讯工艺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所以该系的毕业生更有机会去接触不同的行业,进而寻求更适合、更好的发展。此外,资讯工艺系的学生更懂得善用互联网去吸收新的知识,再加上资讯工艺界日新月异,他们早已习惯如何在改变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

其实,何止是资讯工艺界日新月异,纵观我国的就职市场,十年前与现在也有了很大的差别,很多新兴的行业纷纷涌现。我国著名的求职公司,Jobstreet.com曾针对就职市场的最新趋势,做了一项调查,发现当今一些热门的行业,如网站开发、电脑程序开发、电子商务、财务规划、电话客服等,都是十年前不曾存在的。

Suresh Thiru语重心长地说:“大学当局其实应该顺应就职市场的最新趋势和需求做出课程调整,以免培养出过多市场不需要的毕业生。可惜的是,大学在这方面的敏感度还是不够。另外,大学的制度也缺乏弹性,甚至是学生的志趣与科系搭配不当的问题也经常发生,导致学生可能学非所爱,毕业后唯有‘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个人发展的成熟历程
但是,Suresh Thiru也不否认,有些学生在大专时选了自己不热衷的科系,是因为父母给予的压力和期望。针对这个观点,李志祥表示:“成人限制孩子的升学选择,其实就是在斩断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因此,父母应该调整自己的观念,因为正确的生涯教育,应该着重在开拓孩子各方面的经验、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多尝试、多探索,促进自我了解。”

他表示,若把教育事业视为社会工程,“不务正业”就是一种浪费,但是若从个人生涯发展的角度为出发点,“不务正业”可视为个人不断调整自己、了解自己,让自己越来越接近适合自身的发展的成熟历程。“升学不等于就业,更何况没有任何科系是可以保证未来的,学生只要清楚自己的转变不是因为冲动,也不是因为意志力薄弱,‘不务正业’就值得被鼓励。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懂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才是成熟的表现。”

培养喜欢学习、持续学习的态度
尤芳达博士则认为,大学的教育方向,除了提供专业的知识,也应该注重基本的训练,最起码应该培养学生喜欢学习、持续学习的态度。“我们曾针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除了专业知识,学生的时间管理、面对压力的能力、合作性、个人的调整和适应能力,也对他们的事业很有帮助。”因此,学生如果“不务正业”,但依然能够把他在课堂上所学的其它知识发挥在不同的行业,那么他在大专的日子,就不算浪费。

Suresh Thiru以公司遇过的求职个案分享道:“真正有素质、独立自信的毕业生,即使是‘不务正业’,求职的成功率还是很高,他们甚至无需在面试时,刻意隐瞒自己的学历。所以,准备进入大专的学生,应该尽情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系,未来的职业发展,就留待以后才去操心。更何况,只有真正享受学习过程,才能学得更多、学得更好。”

他续道,与其为了坚持自己在大专念的科系,而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行业,不如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能够尽情发挥的行业。唯有真正享受自己的工作,才能有好的表现。“必要的话,我是非常鼓励‘不务正业’的,毕竟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社会新鲜人有条件 ‘不务正业’
尽管三人都赞成学生在选择更适合个人的发展时“不务正业”,但是李志祥表示,“不务正业”确实也需考量到客观的环境和条件。“社会新鲜人的确比较有条件 ‘不务正业’,主要是因为二十几岁的阶段处在生涯探索期,学生可以不断尝试、不断体验,如果在这个阶段就认定自己未来的发展,反而比较可怕。此外,他们也没有太多的经济负担。”不过,当人到了30岁后,开始进入生涯建立期,理论上,个人的生涯规划开始趋于稳定,“不务正业”就比较难发生,因为这个阶段的社会压力比较大。

谈到“不务正业”的客观环境,经常面对供应多于需求问题的资讯工艺系毕业生,是否更有条件“不务正业”?对于这个疑问,尤芳达博士解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其实,我国正面临资讯工艺人才短缺的问题。不过,有关这领域毕业生过剩的报导是有所闻,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素质的问题。以多媒体大学的毕业生为例,他们第一份工转行的机率不大。”至于非资讯工艺系毕业的学生,是否有可能转行至该领域,尤芳达博士表示,纵观世界的趋势,其实各行各业都出现融合的现象,即使是资讯工艺,也逐渐与通讯结合。这或许就造成了“不务正业”的客观环境。

尤芳达博士笑着说:“我本身是电机工程系的毕业生,现在却是资讯工艺系的教授。目前,美国华尔街也出现了很多麻省理工学院的理科毕业生。”由此可见,个人的未来发展可以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只要保有对学习的热忱,拥有愿意突破、创新的态度,就可以在充满弹性的职场上有很多的发展。

最后,李志祥说,人生充满变化,没有对或错的决定,只有当下最适合自己的决定。“如果有一天,学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想要‘不务正业’,不必害怕自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若不作出适当的转变,就无法让自己未来的人生更精彩。”
——————————————–
《不用专业来就业,岂非“不务正业”?》
~ 特约专访/黄勃扬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念专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可是,上大专的意义难道就只在于此吗?如果熬了几年才得到的文凭最终和就业扯不上关系,是不是就白费心机了?《升学情报》特别专访了三位“不务正业”的过来人,让他们告诉你如何善用自己的专业,在其他领域发光发热!

《改变,有助于个人成长》
~ 分享/张喜崇

转变历程:马大法律系学士→实习律师→老师→博大教育心理学硕士→董总课程局行政主任
转变程度:75%

当初之所以选择读法律系,张喜崇不讳言那是个未经深思熟虑的决定。当时法律系是文科生中最热门的科系,身为优秀生的他理所当然地选择了继续“高人一等”的这条路。然而在大学时期接触到一些教育工作后,他有了想要改变的念头……

大学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当了实习律师,那种想改变的念头暂时被压抑着。但是在实习期间,他对律师这未来的职业失去了应有的热忱,更找不到继续坚持下去的理由。于是,那种想要改变的念头又再次从内心深处浮现上来。

伟大的教育事业让张喜崇憧憬不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人类灵魂建设的工作。但是他这种想法并不能得到亲朋戚友的认同,他们始终觉得教师这份工作实在不值得他用这么高的学历去交换。张喜崇坦言,当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那么傻”。这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在他心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涟漪。要不是家人的全力支持,他也很难做出这个人生的决定。

毕竟教育这条路对张喜崇而言,尚是一条未知路,不及他渐入状况的律师事业般平坦舒适。当时,他的压力非常大,又缺乏信心。他害怕自己一旦选择错误,周遭给予他的压力会更大,所以张喜崇一路走来,都是战战兢兢的,深怕这是一条不归路。

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是张喜崇却在过程中迅速成长。“当别人不停质疑你的决定时,你才会不断探索、肯定自己的需要。”张喜崇从小到大,从未曾自行做过任何重大的决定,这次改变,让他第一次感觉到那种掌握自己命运的踏实感。

当了教师以后,张喜崇以“提升自己,分享生命”的原则在教育领域中实践自我。他不断地自我要求,把成果和学生分享;再通过学生的反馈,将自己提升到另一层次。这种生生不息的个人成长,正是他继续留在这领域的动力。身边的人见到他那么乐于教育事业,自然也尊重了他的选择。

“别人怎么看其实不重要,最重要是你怎么看。最后,你是会证明给他们看的。”

张喜崇也强调,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没有任何一段人生经历是会白白浪费的。“假如当时我没进大学念法律系,我会发觉教育工作更适合我吗?”

张喜崇虽然身为过来人,但他并不鼓励现代大专生“不务正业”的现象。他分析道,这种现象是我国辅导工作做不足的结果。他认为中学时期就应该让学生学习规划生涯,那么他们才不会因为不了解自己的特质和性格,而选错科系。
——————————————–
《提升人文价值是大学最主要的功能》
~ 分享/甘仓林

转变历程:纽西兰奥克兰大学植物学学士→园艺工程公司职员→“山岳学院”爬山教练。
转变程度:50%

若要谈甘仓林的大学时代,那就要追溯到二十几年前的教育背景了。当时各国都致力于发展国家建设,所以工程系成了最热门的选择。然而,由于他申请的是外国大学,最终只能被分配到植物学系。那时候,他也没多加考虑就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虽然植物学并非甘仓林的第一志愿,但他并没因此而自怨自艾。相反,在认真投入后,他逐渐发掘了自己对这门课的兴趣。在频频接触大自然环境后,他未来的就业方向也渐渐成型。

毕业后,甘仓林成功征得了一份在新加坡一间园艺工程公司的工作。可惜造化弄人,他的第一份工作偏向于城市环境规划,这让他鲜少有机会施展所学。所幸大学时经过人文价值上的训练,他才能欣然接受这个新挑战。他提到,当时要不是因为当地大学生自视过高,不屑与外劳接触,他就不会有机会得到这份工作了。

但工作了五、六年后,为了寻求更大的发挥空间,甘仓林决定回国生活,并计划创办爬山学院。

“当初做这项决定时,受到了外界很大的阻力,就连家人也不赞同我这么做。即使如此,决定权其实一直在我手上。”他觉得,假如他不那么做,本国就没有其他人带动爬山这项运动了。怀着这种使命感,甘仓林誓将外国非常盛行的爬山运动带入本国。

他表示,爬山教练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爬山的技巧,还包括了训练学员的心理素质。后者就要考验教练的心理学、管理学,甚至是人际沟通的学问了。甘仓林很高兴大学时期在外国累积到的这些学问能在此时得到实践。

他提到当初在纽西兰半工半读时,工资相当不错。在那里的社会中,巴士司机与会计师的工资其实是相差不远的;而大学教育已经被视为基本教育,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然而,就算日后不从事自己的专业,在大学时累积下来的人文价值经验使得他们一样能在工作中有所发挥。所以“专业等于就业”的说法,在外国是不成立的。

至于本地的情况则是大学毕业生连本身的本科训练都不合格,更甭提其他人文方面的提升了。他表示,这就是我国大学毕业生一直面临失业的原因。

甘仓林也发现外国与本地的职业生态是不同的。外国的精英都被鼓励从事纯科学、数学,甚至是哲学方面的研究,借此为人类带来更大的贡献。而本地的精英们似乎只有几条出路,不是法律系,便是医学系。这种职业生态是不健康的。
——————————————–
《深思熟虑,就值得鼓励》
~ 分享/林猷荃

转变历程:马来亚大学医学系学士→实习医生→医生(兼职保险经纪)→经理级全职保险经纪(偶尔也到诊所兼职)
转变程度:80%

在一个资讯缺乏的年代,其实是不利于人们去做选择的。林猷荃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才会选择走上念医学的这条路。

“当时,我的高等教育文凭考试(STPM)成绩不错。凭着这个成绩,我极有机会进入马大医学系。考量到机会难得,再加上师长们都异口同声看好这条‘光明路’,而自己周遭又没有从事其他专业的亲友,也没有现今完善的升学辅导,造成我选择的资源受到了限制。”

进入马大医学系后,课业虽然繁重,但林猷荃仍积极参与课外活动。透过活动,他的视野开拓了不少,各方面的接触面也广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才得以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自然的,人生选择的资源也丰富了起来。虽然如此,林猷荃还是继续在原来的路上走着。毕竟,这是一条已铺好的路。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进入医生实习阶段。

“很多事情你不去实践,根本预计不到它会带给你怎样的收获。”怀着这种信念,林猷荃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实习期。

四年下来,林猷荃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热忱实际上提升了不少。然而,他的生活形态满足感却降低了。他觉得医生的工作时间不规律,同时也达不到自己精神上的多方面追求。所以在学长的推介下,林猷荃当起了兼职的保险从业员。经过一段时期的摸索后,他决定从这人人称羡的医学事业转投到保险领域,以追求更大的人生挑战。

林猷荃的这项决定出乎意料地得到身边多数人的理解。“或许是因为在之前已做了一段时间的保险经纪兼职,大家都看到了我对这份工作的热忱了,所以就没给我多大的阻力。相反的,在保险业务还未上轨道之前,家人、朋友都给予我行动上的支持。这是让我倍感欣慰的。”

林猷荃争气地渐渐在保险事业中开创了自己的天空。现已升任为经理的他,目前正以带领团队、开拓自我事业的动力在保险领域中大展拳脚。现今正攻读着“财务规划师”课程的林猷荃表示,他从未放弃过医学领域的知识。偶尔,他也会到诊所去兼职,保温自己的医学知识。他人生有个计划,就是在建立好稳固的事业基础后,能够腾出时间参与自愿性质的医疗团体。

林猷荃认为,大学不仅仅是提供专业层面的学习,同时也是提升个人能力的难得环境。后者是不必局限于任何职业都能体现出来的。只要符合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精神追求的意愿,“不务正业”也是值得鼓励的!

转载自《升学情报 29》,2006

快来留言! "“不务正业”?!"

留言

您的电邮不会被显示。


*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