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许文荣博士(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
人工智能(AI)对中文与人文领域的冲击早已显现:在编辑、翻译、教学助理与内容撰写等职位中,AI已部分取代了初阶从业者的工作。然而,这也迫使人文学者重新思考自身价值:AI可以生成文章,但难以生成“观点”;可以模仿语言,但难以掌握语境与文化脉络。未来的中文与文化工作者,若能结合AI工具进行跨文化沟通、内容策划与语境转译,反而能在看似危机中创造新型工作机会。
AI时代,中文与人文学系的学生如何做好准备?
首先,要能使用AI,但不被AI牵着走——学生应培养语言直觉、逻辑思辨与文化洞察力。这些是AI模仿得了“格式”,却模仿不了“深度”的弱点。其次,跨界能力将是关键:懂中文但也能处理数据、会阅读古文又能操作新媒体的学生,才是未来的稀缺资源。最后,学生应具备伦理意识,面对AI带来的资讯污染与抄袭风险,能主动设下界线。 毕竟,如孔子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会用AI是技能,知道什么该用不该用,是品格。

南方大学学院中文系主任许文荣博士说,中文与人文学系的学生要能使用AI,但不被AI牵着走!
面对AI发展趋势,学校如何调整中文与人文学系的课程与教学?
南方大学学院正在推动将AI素养融入传统人文课程,鼓励学生在中文、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批判性使用AI工具。例如:让学生使用生成式AI进行文本摘要,并比较AI与人写内容之间的异同;或结合AI语言模型探讨现代语言变异与数据语言学。此外,也有教师尝试以AI生成文案作为批判素材,训练学生辨识叙事偏误与语用错误的能力。 套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尽信AI,不如无AI”——人文课堂的任务,不只是传授“工具”,更要训练“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