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 黄天赐(《升学情报》主编)
中学毕业,我飞往美国,修读个人很感兴趣的大众传播学。这对我来说其实是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原本读理科,而且英文能力也不强。可是,我相信决心和毅力,也相信勤能补拙。
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语文上的障碍。坐在课堂里听课,最多只听懂一半。于是,我只好每晚挑灯夜读。在上课前预习隔天的课本章节,然后在当天晚上再把课文一字不漏地读一遍。
原以为靠这种“苦读战术”必能过关斩将,怎知半个学期过去,我发现教授在班上的授课,往往加入了许多课本以外的学问和经验分享,而且在考试中,直接源自课本的考题只占五、六成。尤其是在我选修的一堂电脑课中,根本“无书可读”,因为这门课重视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每次教授在班上教完了原理,就即席出题让学生去“解决”。像这样的学习,教授强调的是“活学活用”,以及思维的训练。
在这堂课中,我已经知道是无法靠背书闯关,所以只好硬着头皮混在美国同学当中,尽量参考同学们的作业。此外,我也找到一位华裔学长为我补习,可是我发现这位学长往往只是帮我把作业完成,但是却没有教会我做作业。
没有课本的一门课
同一个学期,我还选修了一堂算是比较轻松的“音乐欣赏”课。这堂课果然很轻松,每次上课,教授都选播各类音乐让大家聆听;没有课本,只有教授编写的讲义。看起来很写意的一堂课,结果却差点要了我的小命。因为没有课本,所以根本无从预测考题。
在这门“音乐欣赏”课,我总是把教授的讲义背个滚瓜烂熟,所以我在理论测验中总是拿满分;可惜的是,理论测验只占了考试总分的25%,另外的75%是“评论题”,即教授播放乐曲,然后学生随个人的鉴赏和感觉写一篇报告。我发现我总无法很好地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意念,而这不仅仅是语文能力的问题,更严重的是,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写些什么。
第一学期结束,我勉强过关。我开始明白,在大学里的学习不能像中学、小学般全靠死记硬背。于是,我开始自我调整,重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我渐渐地掌握了大学里的开放式教学和考试,也不再惧怕开放式的评论题,相反的,特别喜欢这种考题,因为只要我们大胆地高谈阔论,教授就会不吝啬地给很高的分数。
四年过去,我终於毕业了,成绩还算不错。毕业的那一刻真的很舍不得离开大学,那时心里最想做的,就是把四年大学重头来过,因为当我学会了如何从每一堂课、每一位教授、每一项功课和每一次考试摄取最多养份时,我已经快毕业了。在四年大学的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学习!如果比喻中、小学教育是给了我很多鱼,那么大学教育则是教会了我如何捕鱼。
(原载:大学大大?《升学情报第18期》,2003年)